儿童的运动发展分为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,二者有联系但也有区别,但都属于宝宝的运动技能。可能有很多家长对于宝宝粗大运动的概念不是很清晰,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二。
粗大运动简称大运动或大肌肉运动,粗大动作训练是训练孩子运用个体功能,配合大肌肉的活动,以有计划和系统的肢体动作来改善孩子的运动机能,从而达到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康复的目标。
促进大脑发育的协调性,使人脑各有关部位的神经联系更加丰富,更加精确。提高儿童身体调节、平衡、反应、灵敏度运动技巧的发育水平。
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、能量消耗、心肺功能,提高身体各器官的机能,促进生长发育。
有利于平衡感的建立,对宝宝自信心的培养和独立性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。
促进注意力的发展 拍球、抛接球、踢球、滑滑梯、走平衡木等等,特别是走平衡木对训练注意力集中很有帮助。
运动训练对他们语言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。特别是大量做蹦跳运动会增进气息的顺畅性,边跳边说可以提高声带的功能,增强发音力量。使他们能更好地感受语言,同时,通过运动促进语言中枢的发展。
粗大动作发展规律
从上到下
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的动作,其次是躯干,再次是四肢,最后是手和脚.任何一个婴儿在身体动作发展过程中,总是先学会抬头,然后是翻身和坐,接着是使用手臂,最后学会使用手和足部运动,直到能够直立行走。从上到下的发展顺序是基于生物基础的。
从近到远
指以身体中部为起点,越接近躯干的部位,动作发展越早。以上肢动作发展为例,和上臂的动作首先发展成熟,其次是肘、腕,手、手指的动作发展最晚。
由大到小
指小儿先学会由大肌肉收缩引起的大幅度的粗大动作,之后才学会由小肌肉收缩造成的精细动作。
阶段性
阶段性指儿童每个动作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间范围。例如,我们常说:3翻、6坐、8爬,就是指这个动作出现的时间范围。
连续性
就是指动作的发展是按照一定序出现的。例如:从仰卧到翻身,从翻身到坐,从坐到站等等。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基础,后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继续。由于神经系统的成熟有一定的顺序,肌肉活动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,那么动作的发展必然遵循这个顺序。